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認真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的有益經驗🗳,改進課堂教學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根據《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上海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機製 推進一流本科建設試點方案》等文件精神,現就本市推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製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創新人才培養機製,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推動課堂教學革命,重塑教育教學形態🧑🧒🧑🦯➡️,建設一批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
(二)基本原則
堅持課程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發展,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堅持統籌規劃。統籌規劃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優化整合各類市級課程建設和認定項目🦸🏻♂️,構建具有上海特色、多類型、多樣化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
堅持改革創新。以新理念、新方法引領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確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提升課程的高階性,突出課程的創新性👨🏼🍼,增加課程的挑戰度🥑。
堅持特色發展🧙♀️。依托高校一流學科、一流專業的優勢和特色,重點支持基礎紮實、成效突出、特色鮮明的課程建設與改革,讓優的更優、強的更強,為卓越拔尖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三)建設目標
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實施科學課程評價,嚴格課程管理⛹🏿♂️,夯實基層教學組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製📮。經過兩年左右時間🚣🏼♀️,通過“先建設、重應用、後認定”的方式🌕,建設 1000門左右市級重點課程,認定600 門左右市級一流課程,構建具有上海特色、多類型🐸🥝、多樣化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
二👩💻、建設內容
(一)建設市級重點課程
高校應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將一流本科課程融入一流本科建設整體方案,以新理念引領本科課程建設,優化和重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完善校級課程建設體系。
市教委遴選一批市級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市級重點課程建設覆蓋各種類型課程,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符合科學性🧘🏼♂️🤷🏼、先進性的現代教育思想,註重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創新,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鮮明特色。
(二)認定市級一流課程
市教委遴選認定一批市級一流課程。市級一流課程應註重課程建設的創新性、示範引領性和推廣性,體現教學改革成果,在本市乃至全國達到同類課程先進水平。
優先認定以下課程:專業使命與價值引領相融合、專業教學與課程育人相融合的課程;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建設和講授的名課、基礎課和專業課;聚焦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產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的課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課程💝;聚焦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和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科問題能力的信息技術類課程;面向問題解決或知識發現能力培養的課程;多途徑能力達成的實驗實踐類課程等👩🏼🦱🟦。
市級一流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六類課程:
優質在線課程。主要指以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方式授課為主的課程❤️,以開放共享⬜️、建以致用為原則,充分借鑒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上的特點和優勢。認定 50 門左右市級一流課程(優質在線課程)🧘♀️。
線下課程。主要指以面授為主的課程,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重塑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課堂設計,增強課堂互動, 提升課程學習的挑戰性,煥發課堂生機活力👨🏽🚀,發揮好課堂教學主陣地、主渠道、主戰場作用🚮。認定 150 門左右市級一流課程(線下課程)。
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主要指基於慕課、專屬在線課程(SPOC)或其他在線課程🧑🍳,運用適當的數字化教學工具🥍,結合本校實際對校內課程進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學時間實施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開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打造在線課程與本校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課”。大力倡導基於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優質在線課程應用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認定 200 門左右市級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主要指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實驗教學項目為目標的課程,突出應用驅動、資源共享,通過“虛實結合”的教學方式,拓展實驗教學內容廣度和深度🥜,延伸實驗教學時間和空間,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認定 100 門左右市級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
社會實踐課程。主要指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課程🏡,提升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認定 50 門左右市級一流課程(社會實踐課程)。
示範性全英語課程🗺。主要指結合學校全英語專業規劃,以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人文素養👨🏿🎨、跨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能力為培養目標,以國際同類一流專業核心課程為參照,選用經審查合格的國外優秀原版教材作為主要教材👩🏿🔬,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先進,教學團隊結構合理🧑🏻🍳、外語水平高,形成示範輻射作用。認定 50 門左右市級一流課程(示範性全英語課程)🫲🏻。
(三)成立課程專家組織
成立上海高校課程建設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本科課程建設理論研究和分類指導👶🏽,組織製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相關指南,並為市級和國家級課程遴選提供相關咨詢建議。
成立上海高校一流課程建設聯盟👨🏽🌾,引導各高校各展所長、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推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與發展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引領,推進一流課程的共建共享和學分互認。
(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高校應建立健全教研室、教學團隊等基層教學組織🕴,加強教學研究,定期集體備課、研討課程設計等🍄,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探索成立高校教師發展中心聯盟👩🏿🔬,加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提高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支持專家學者編寫高水平教材,及時更新和補充教材的知識內容🦆,完善豐富教學案例,加快建設課程線上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教材育人功能。支持高校打造校內外結合的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
(五)加強信息技術應用
高校應加快形成多元協同🤞🏻、內容豐富、應用廣泛🧑🍳🛜、服務及時的教育教學雲服務體系👨🍳,打造適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需求的智慧課堂✸💃🏿、智慧實驗室、智慧校園。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6️⃣、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教育💁🏽♀️,推動形成“互聯網+ 教育”新形態。
三🌮、組織管理
(一)市教委負責統籌規劃市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配套政策,研究製定市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實施方案,遴選認定市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積極推動一流本科課程開放共享。
(二)各高校加大課程建設支持力度,做好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規劃👱🏿♂️🛞。組建優秀教師團隊建設一流本科課程👨🔬,加大優秀課程和教師的獎勵力度,加大教學業績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的權重,完善課程建設激勵機製🧗♀️,優化課程管理和評價機製,營造重視本科課程建設與改革的良好氛圍🤹🏽♂️。
(三)部屬高校統籌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雙一流”建設配套資金等各類資源支持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地方高校統籌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項目”“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等各類資源支持一流本科課程建設。